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querynum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dianreguo.com/inc/func.php on line 1413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database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dianreguo.com/inc/func.php on line 1414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Stmt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dianreguo.com/inc/func.php on line 1453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Sql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dianreguo.com/inc/func.php on line 1454
刘卫兵|一名资深摄影记者“春节街拍”后的思考_产品展示_爱游戏全站app官网首页入口

刘卫兵|一名资深摄影记者“春节街拍”后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4-03-08 21:18:30浏览次数:1作者:产品展示

  2023年春节,大江南北的人们终于享受到了久违的轻松气氛。《一个新华社记者镜头里的2023年春节,历史该记住这里的景象》也在网络中广泛流传,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众多官方媒体和自媒体纷纷转载,包括新华网、新华社客户端、“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北京日报客户端、今日头条、新浪微博、中国摄影家协会网站等,初步统计阅读量达上千万人次。

  一篇过春节上街随手拍来的图文报道,不过千把字、三四十张手机拍摄的小照片,竟然产生这么大的社会影响,让我始料不及。翻看网友们一条条充满感情的评论和留言,让我这个干了30多年的新闻记者为之动容。

  仔细想想这篇纪实图文报道的产生经过和心路历程,或许能给当下的媒体人一些启发。

  2022年底,历经三年的防疫抗疫局势发生新的变化,宛如生机勃勃的春天正在孕育,人们也开始抖擞精神。春节就要到了,我迫不及待地想走上街头,看一看放开后的第一个春节究竟什么样?

  大年二十九晚上,我去大栅栏和朋友聚会,特意提前两三个小时出发,沿着琉璃厂街往东走,边看边想边拍。多年随手街拍的习惯,让我不忍错过任何有价值的场景。拍摄时猛地发现,胡同里多了不少游客,前门大街更是游人如织,人气兴旺。眼前出乎意料的场景也让我特别感动,不停地用手机抓拍游人轻松逛街的景象。当时气温降到零摄氏度以下,手冻僵了,心里却暖暖的。

  大年初一,我特意拉着妻子说要陪她去前门散步,其实心里特想看看春节当天前门的景象。沿着西河沿往前门走,不出所料,越走游人越多、越热闹。拉车的大叔、悠闲骑车的母子,轻松散步的一家人……置身来来往往人群,我禁不住用手机四处寻找角度抓拍,主要拍游客,拍他们轻松的脚步和笑脸,背景尽量带上老北京特色胡同建筑和城楼等。

  走到前门,眼前的场景让人震惊和欣喜。街上熙熙攘攘,人流像潮水般涌动。从城楼到门楼,从街面到店铺,到处人声鼎沸。尽管天气严寒,却萌发出春天的气息。聚焦前门大街人气兴旺的景象时,我不禁联想起前两年疫情暴发和流行期间,也来过这里几次,镜头中的街上冷冷清清,行人寥寥。

  过春节那几天,我利用一切外出的机会,随时用手机抓拍人们过年景象。拍完后,从几百张照片中,精选出以人物为主、有环境特点的四五十张进行编辑。同时还选取疫情期间抓拍的照片,用影像对比的方式,让读者感受前后的变化。撰写这类纪实性报道,我多采用白描的手法,写所见所闻所感,写那些有意思的瞬间和细节。

  大年初三,经过反复修改,稿件从美篇自媒体平台以《春节记事:京城人气渐归来》为题发出。不久《新华每日电讯》公众号编辑转发,编辑们还根据我的图片说明,将题目修改为《一位新华社记者镜头下的2023春节:历史该记住这里的景象》,特别点出报道的时间、背景和新闻价值,带动了众多官方媒体和大量网友的转发评论。

  笔者采写这篇纪实报道的初心,是为记录历史转折时刻,盼望人间烟火气重燃,国泰民安。在与读者网友的互动中,发现许多人与我有共同的感受,让人感到欣慰。新华社领导和同事肯定这篇报道,说它接地气、传递正能量。《人民日报》摄影记者蒋铎在朋友圈里说:“十分喜爱这样的春节图文速写,说一千道一万不如这组图片,这样的对比照片特别打动人。”新华社资深编辑孙勇说:“看到人们逐渐回到正常状态生活,有种要流泪的冲动。”有网友留言说:“感动于久违的烟火味,看到希望和幸福。记者该多走基层,新闻该贴近百姓。愿春回大地,百业兴旺……”

  一篇春节的“街拍”报道,能受到这么多读者的欢迎,在与各路朋友交流后,得出几点感想。

  一是新闻报道的真实与媒体人的职责。真实是新闻报道永恒的追求,记录真实的场景、人物和人们的情感,才会让作品有内在的力量。不论什么时代,假大空式的报道都难以让读者接受和信服。同时,记录和传播真实的新闻是媒体人的职责,尽力发现和感受民众关切,不断挖掘现象本质,尽力代言百姓心声,是记者的追求和努力方向。比如面对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记者需要有足够的关注和新闻敏感。新闻工作者应保持职业的敏感和社会责任感,积累经验,找各种时机,用真实记录历史,为国为民鼓与呼。

  二是心怀对国家和百姓的希望与热爱。媒体人心中有爱,才会向社会传递积极向上的信息。感动记者的瞬间,才可能感动读者。当笔者被春节前门烟火气重燃的景象、被那股春天的讯息和希望所感染时,有一种强烈的、想去记录、书写和传播的冲动,然后尽力将这种感动和冲动转化为新闻作品,去影响和感染更多的人。热切的希望和祝福,是记者心怀家国天下的真情实感,期待用这样的报道,助力经济重振、烟火气复燃,明天会更好。

  三是接地气、有人情味的报道才能引起共鸣。许多朋友说,这篇纪实报道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它道出了许多人的心里话,引发他们内心的共鸣。新闻作品只有贴近百姓生活,带着烟火气,关注人们的所思所想和真实的情况,才有生命力,才能赢得读者。有些表面光鲜、一味追求高大上而脱离民众的新闻报道,可能看着炫目耀眼,却经不起琢磨和回味,更经不起历史和民众的考验,究其原因是离百姓生活太远,或高不可攀,或飘在空中,皆失于不接地气。

  四是坚持图文互动的报道形式。让自媒体和官方媒体有机结合,使新闻报道产生更广泛的影响力。笔者从事新闻摄影工作30多年来,已经习惯了一边握相机拍、一边拿笔写的采写方式。尽管遇到不少困难,付出了不少心血,但从中也受益良多。多年前当认识到新媒体、融媒体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后,在完成好本职工作之余,主动拓展自新闻媒体报道实践,积极努力配合主流新闻媒体报道。多年来,曾在新浪博客、微博及新华网上发表了数百篇纪实性图文报道,不少被主流官方媒体采用,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

  通过实践,深感自媒体、传统媒体及网络新新闻媒体报道并不矛盾,彼此相互补充和促进、相得益彰。长期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仅有文字或图片,不足以全面立体地展示解封后首个春节、众多民众游览前门的景象,只有用图片+文字+思考的方式,才能更生动地表现那种久违的欢快气氛。这篇自媒体报道也同样采用图文互动方式,经过审慎编辑整理,反复修改才正式发出。该报道随后被《新华每日电讯》编辑部的值班领导和编辑慧眼发现,及时修改题目并编辑转发,才产生了后来的影响力。这篇稿件的传播效果,足见编辑部同仁们拥有非常良好的大局意识、责任心和新闻敏感。

  当然,这类纪实新闻要想抓得住、报道好,还需要平时勤奋观察与思考,培养较强的新闻敏感,掌握良好的现场拍摄技术技巧,磨炼写作的基本功。进入新时代,媒体和媒体人正面临各种传播科技的挑战和激烈的竞争,倘若要在新闻舆论竞争中保持影响力和优势地位,需要有所作为,不断奋进。

  刘卫兵,新华社高级记者、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长期从事社会和时政新闻摄影采访。作品曾获中国新闻奖,代表作《总理为农民追工钱》《领导人为外宾捡眼镜》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著有《奔波在战争前线》《随访连战的日子》《回望 20 年—一位新华社记者的采访手记》《我们这 30 年—一个记者眼里的中国改革开放》(中、英、阿文版)《摄影实战手记-一个记者 30 年的记录与思考》,以及摄影集《日本人印象》。其中《回望 20 年》获徐迟报告文学奖优秀作品奖,《我们这 30 年》获大众喜爱的 50 种图书。《摄影实战手记一一个记者30年的记录与思考》入选“《作家文摘》 2021 年度十大非虚构好书”候选书目。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上一篇:诸城市“实战十法”批阅助力要点建造项目快速落地 下一篇:“纪实”手法在电视新闻中的运用及传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