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IP重启,似乎是今年综艺行业的一个热点现象。而由湖南卫视王琴工作室创制的《我想和你唱》第四季构成了其中先行的一档。
距离上一季节目,已逝去了将近五年的时间,因此当第四季节目宣布定档播出的时候,搅动了不少人的音综记忆。
一季8期,已收官的《我想和你唱》至少在整体形态上保留了原来的样貌,而一档老节目时隔五年后的重启,在面对新的媒介和市场环境下,想必过程也并不算轻松容易。
在与“看电视”进行对话时,制片人王琴表示,“想唱”今年在卫视和芒果TV的双平台上,都有着十分好的数据表现,这甚至超出了最初的预期。
五年前,在连续做完三季以后,导演组主动提出不再继续这档节目,“嘉宾歌手的资源有点枯竭”,王琴坦诚,这是一档对嘉宾歌手要求很高的节目,需要歌手们既要有受众基础也要有代表作品。
而在经过五年的“休养生息”之后,节目被认为到了重启的时候,一方面,在疫情退散后的这个春天里,这样一档传递着欢聚热络氛围、适合一家老小阖家收看的音综与当下的社会心理有着可能高度匹配的契合度。另一方面,歌手们在几年的过程里也有了新的可供欢唱的代表作。
重启,如果仅是简单的复刻过往,显然可能没办法适应新的需求。因此,今年的“想唱”从节目立意到形态表达上,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新创。
从形态上来看,一种原因是增加了“百人想唱团”环节,即对应每位歌手,邀请一百位合唱者来到现场,与嘉宾一起合唱。“百人想唱团环节,更多是想营造一种氛围感。”王琴介绍,这一百个人的选拔,并不是以“唱得好”为标准,而是“真的喜欢,有热情,就可以来。”
营造一种音乐party的感觉,这是“想唱”和其他音综相比,想要塑造的一种精神气质。即兴互动氛围更为浓烈的百人想唱团合唱环节,逐步推动了这种氛围的营造。
而在今年的节目中,每期两位歌手最后还组成了“限定组合”,进行一次特别的合唱,这也构成了节目在形态上的变化之一。
而更大一部分的升级,则是来自节目立意上。在今年的策划阶段,与节目一起走过四季的节目主持人汪涵就提议要“走出去”,走到更广阔的地方去看看那些快乐唱歌的人们,他们到底处在什么样的生活状态之中,因此在每一期节目中,汪涵都会探访一位素人,将他们的生活环境和状态记录下来,带领观众“走进了真正的烟火人间”。
这其实来自于节目在制作的步骤中对“我想和你唱”五个字的思考,“我”不仅仅代表歌手嘉宾本身,也可能代表有着每个人在不同阶段的际遇,更代表着每一个想大声歌唱的普通人。这样对“我”的本质内核的挖掘和放大,是节目今年在升级改造的过程中的一条线索。
因此,尽管这个在节目中只有几分钟呈现的户外环节,会花费节目组大量的时间,有时拍摄甚至需要三四天,但最终这样充满烟火气和人文气内容的保留构成了这档重新推出的老节目的一个重要标识。
事实上,汪涵今年在节目现场的主持方式上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增加的两位年轻主持人以“神奇组合”的方式承担了更多的主持功能,而“老人”汪涵则变得更“自由”。
在节目中的很多时间里,汪涵都走进到现场观众当中,在想唱团里游走,了解这些普通人的故事,随机进行互动。王琴介绍,“找涵哥”成为了节目录制过程中的一个游戏,这种“自由”的状态实际上也是对节目互动模式可能性的一种新尝试。
星素互动,是“想唱”从一开始就带上的标签,全民欢唱的核心气质,让节目区别于大量明星竞演类的音综模式。而大小屏互动,线上线下实现互动合唱,也是节目的重要模式环节。
王琴介绍,今年在节目中本来也在考虑是不是减少台网互动VCR的呈现时间,因为这已经算不上是一种新鲜的形式,但从节目最终的呈现上来看,这部分依旧构成了观众的收视高点。“如果合唱视频在内容上做得十分生动的话,大家还是会感兴趣。”短片中形形的人,或者有趣、或者引发了共鸣。
相比明星来说,普通人是“想唱”更大的主角,王琴如此定义了这档节目,形形的素人形象和故事,构成节目的重要看点。而在“音乐性、故事性、综艺性之中找到平衡”,是节目在制作的步骤中一直在探索的一个维度。
“想唱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纯粉丝的节目,它是全民向的。”王琴介绍,在节目各类素人的选择上,保持丰富度是根本所在,真实、真诚、打动人,烟火气息与解压有趣并存,这是节目的特点,也是一个目标价值。
关于重启,王琴表示,重启一个经典IP当然是有它充足的理由,也经过了一定的市场调查。
重启的优点是,节目目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群众基础,也不需要费太多力气去让市场重新认识,“想唱”在决定重启之后的半个月就定了客户,这是老IP的优势。
当然,王琴认为,重启是把双刃剑,弊端就在于,所有人都会对此抱有期待,拿什么创新去满足当下观众的喜好,是需要仔细考虑的关键问题。
在这些年中,王琴和她的团队,制作了许多不一样的节目,从音综到晚会再到主旋律主题性节目,团队二十多个人,各个代际都都有。
王琴乐于让她的团队多经历不一样节目的制作,“对导演的成长比较好,眼界能获得开阔。”比如主旋律节目的制作,就让团队对时代、社会、观众心理有了新的了解的切口。
“让团队在一线的战斗中保持新鲜感”,王琴说,这是这么多年来能够一直在坚持做节目的原因。
王琴:疫情过后,台里也在考虑在当下观众的心理需求下,湖南卫视应该推出一档怎样的节目。《想唱》是一档全民能够聚在一起像party一样的节目,它的整体气质和观众全民的心理需求是契合的,所以感觉它到了一个重启的比较好的契机。
《想唱》当时是连做了三季,后来不做了也是导演组自己主动提出的,因为当时大多数华语乐坛的嘉宾歌手们都已经来过节目了,资源上面有点枯竭。这一个节目其实对歌手的要求是比较高的,每个登上想唱舞台的歌手要有能够传唱的几首经典代表作,这对歌曲的消耗还是挺大的。
所以当时觉得节目需要一段时间的暂停,这样一个暂停经过了四五年后,当年参加过想唱的嘉宾,在这几年又发了很多新歌,也是很受观众喜爱,我们觉得现在又有嘉宾可用了。
比如说像华晨宇,他这次来唱的歌就跟上一季的完全不同,都是他这几年的新歌,也很出圈,并还有一些新的歌手在这几年涌现,我们这方面的空间就更大了。
王琴:一个老品牌重新再启动,能够有咋样的效果,其实很多人是持观望态度的,但是播出以后,不管是收视表现,还是全网的热度和观众的口碑,都达到甚至超出了预期。
经典IP重启其实是有利又有弊的。弊端是大家会看你能够有什么创新,就是怎么根据当下观众的喜好,带来更多新鲜感,这个其实对导演组是一个非常大的考验。好的地方是会有一个基础的观众群,有很多当年喜欢这档节目的观众期待这一个节目能重新出现。
这是一个双刃剑,既要让当年喜欢的人满意,同时要让当下可能以前并没有关注过节目的人,从这一季开始关注,这是我们从始至终面临的一个挑战。
在环节上,大家比较熟悉和喜欢的“一对一”和“三对一”的素人和明星的合唱,这两个部分是保留的。
而这一季从一开始就有创新,明星出场的第一首歌就是跟100个征集来的百人想唱团共同进行演唱,这个演唱是即兴的。这个环节更多的是一个氛围感,这100个人甄选的标准不是唱得有多好才能来,而是真的喜欢,真的有热情,就可以来。完全是真实即兴的一个互动,大家一起来共创这首歌。
这个环节其实充满各种意外,但也很有趣,一进来就营造了一个音乐party的感受,也是这次的一个收视高点,大家很喜欢看。
还有一个创新的环节就是让两位嘉宾像一个限定组合一样,给所有喜欢他们的现场的200个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进行一次特别的合作,这个环节也是每期的一个收视高点,有时候还是全网关注的热议话题。
还有一个创新,其实是从节目的立意和主题向上来说的。今年在节目开始初创的时候,我们跟主持人涵哥开了几次会,我们在想这一个节目要创新,一定要想明白第四季跟前三季讲的有什么不一样,不单单是在形式上。
我们先要想清楚在整体的立意上有没有一点变化和突破,所以我们就探讨这个“我想和你唱”的“我”究竟是谁?这个“你”又是谁?
那”我”其实不仅仅是歌手,我是想要跟我的青春唱、跟曾经听那首歌的时候陪伴我的人唱,也是跟当下我生活的这个时代唱,所以我们在主题上把“我想和你唱”的这个“我”和“你”,变得更深更广阔了,所以我们才会有涵哥身上的这个一系列的变化,他给节目带来了在内涵和核心上的不一样的气质。
涵哥说我要走出去,走到更广阔的大地上去看那些快乐唱歌的人,他们是在什么样的工作和生活的环境里面,他走进了烟火人间。
涵哥每期都会走出去探访一个素人朋友,这个其实需要花大量的时间,拍这么一个几分钟的短片,可能要花四五天的时间,但是涵哥说他觉得这件事情挺有意义,他愿意去做。
同时在现场,大家在汪涵身上也看到同样一个变化,就是这一季我们开始探讨“我”和“你”的这个关系,他说我不想自己成为一个站在台上跟观众有距离感的主持人,我想坐在他们中间,我想成为我。
所以我们把涵哥的位置从台上挪到了百人想唱团,我们在录节目的过程中,涵哥一直在这200个人里面随意的串动,他会不停跟旁边的人聊,会即兴互动出来,这一些内容都不是台本给的,是我们留给涵哥的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突破了以往演播厅式的录制。
最开始要做这个决定的时候,还是稍微犹豫了一下,所有人都会说不让涵哥站在台上,让他坐在观众席里OK吗?把主舞全交给年轻的主持人OK吗?我说只有试了才能够让这一个节目不一样。
今年涵哥坐到了百人团里,台上诞生了年轻的神奇组合,梦辰和齐思钧的主持搭档让人印象深刻。
王琴:这种隔了好几年再重启的,“想唱”算是赶在头一波,重启一个曾经的经典IP肯定是会有它充足的理由,也一定是做了市场的调查,对观众是有一个预期的。节目重新出来肯定也会有创新,也要让客户觉得投这一个节目是会有痛点的。
这个节目立项以后半个多月就定了客户,这个也是大家基于往届“想唱”,对它整体的节目品质和口碑的一个认可,也听我们讲了今年要怎么创新,所以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就有了客户,让我们大家可以放心做节目。
节目在双平台的播出效果都挺好的,也是给了大家一个惊喜,客户也是非常满意的。
这也是经典IP重启所具有的优势,如果是一个新节目,客户不确定这一个节目这么大的投入是不是OK,但是对于一个经典节目,他起码知道会有一个什么样的节目品质和节目效果。
“想唱”有自己的气质,跟其他的音乐节目是不一样的,在歌里面是有故事和人生,在互动的时候,又是充满了烟火气和各种解压有趣。我们实际上对自己是有要求的,还是要有一些有价值观、有情怀的一些表达在里面。
我们这一个节目素人比明星占的分量更大,我们实际上讲的是音乐和人的故事。就是让人觉得在这种烟火人生里面来感受这些美好,我们实际上一直是在音乐性和综艺性和故事性中找到一个平衡点。
王琴:“想唱”一开始是创新了台网互动的模式,可能开始大家是看一个新鲜感,当时由于有了K歌软件技术出现,才有这一个节目大家能自由的参与,在当时这是一个全新的玩法,但现在来说,它是一个正常的参与渠道。
我们今年也在想是不是要减弱合唱VCR的比重,因为它并不新鲜了,但没想到双平台的数据都说明大家还是对这个环节很感兴趣,内容有趣,人有趣,或者有真实情感表达的时候,大家其实还是愿意看的,当你把内容做得很生动的时候,大家依然会对这样的一个东西感兴趣。
跟全明星的音乐综艺,是完全不同的路径的,在星素互动这个赛道上,想唱过了这么多年,依然是一档很极致的一档。
素人的选择上,肯定就是这一个真诚、真实,以及他唱的是否有特点,其实是会有一个综合的一个考量,不一定都得是说是这个嘉宾的粉丝,想唱从诞生开始,就不是一个纯粉丝的节目,是面向全民的,所以我们在选人上会要保持一个丰富度。
王琴:做“想唱”一个团队的人是不够的,我们仅选手组就是一个海量的任务,既有地面的面试,也有网络的海选,所以也有台里兄弟团队的人加入进来。
我的工作室大概是二十几个人,绝大多数都是比较固定的,人员的构成各个代际都有,九零后占一半,我们这个工作室除了做“想唱”,或者做跨年,做金鹰节颁奖晚会,也会做像二十大时期的“这十年”系列这种偏社会类文化类的节目。
做的类型比较多,我觉得这样对一个导演的成长比较好,眼界会更开阔,要了解我们当下这个时代,要了解这个社会,要了解这个观众的心理,这个积累是互通的。
任何一个团队都有自己擅长的东西,肯定始终是会坚持,不过在可能不那么擅长的领域,有时候也想去开拓,也是希望就能有更多的机会做一些多元的节目。
老是做一个类型的节目是会疲惫,就比如说我自己做节目做这么多年了,怎么还可以坚持呢?就是不停的在换新,可能我今年在做这个,我明年跳了一个领域,我做的是一个完全不一样的。
就像去年做《这十年·追光者》,那些很有厚度有烟火气的人物故事积累下的功夫,用来做音乐故事的时候,可能会给带来一些不同的手法。
要让团队在一线的战斗中从始至终保持新鲜感。很感激平台一直有比较大的空间,以及有充分的信任给我,让我和团队能在一个在相对自由的状态来进行创作。
我们特别好的就是我们双平台的优势,我们做的节目不单单是湖南卫视的节目,也是芒果TV的节目,其实没有一个受到平台限制的苦恼。
长视频始终有它自己的优势,我们坚持长期主义,做有品质的长视频内容,还是依然会有一部分人来看,我觉得就OK。